提要@@:有了知情权@@@@,群众才能更好地履行参与权@@与监督权@@,政府@@也能更好地利用群众的智慧去完善各项事务@@,政务@@公开@@是完成这些的必要前提与条件@@。

  去年@@5月@@颁布的政府@@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务@@公开@@是常态@@,不公开是例外@@,特别是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国计民生的一些信息@@,必须公开@@。今年两会前夕@@,温总理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说@@:“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@@在想什么@@、做什么@@,并且对政府@@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@@,政府@@也需要问政于民@@、问计于民@@,推进政务@@公开@@和决策的民主化@@。” 总理的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政务@@公开@@的意义所在@@。

 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@@,国务院在去年@@年底出台@@4万亿元投资计划@@。对这一经济刺激计划@@,一直以来社会都非常关注@@@@,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公布详细的投资清单@@。应该说@@,群众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@@。而具体负责制定该计划的国家发改委亦没辜负群众的要求@@,其多位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等公开场合多次@@介绍@@4万亿元投资计划@@。5月@@21日@@,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再次@@向社会公布了@@4万亿元投资构成@@,并特别详细介绍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@@。

  按照委托@@-代理理论@@,人民和政府@@之间是一种委托@@-代理的契约关系@@,人民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委托和让渡给政府@@@@,政府@@在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@@,则必须对作为委托人的人民负责@@,接受人民的监督@@,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@@@@。然而@@,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@@、双方目标与利益的不一致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@@、责任的不对等等情况@@,代理人极可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优势@@,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事来@@。所以@@,要有效实现人民的利益@@,就必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@@@@,高度透明的信息是人民参政议政@@、有效监督政府@@的条件@@。

  但就政务@@公开@@而言@@,我们的情况并不很理想@@,具体表现为@@:一是政务@@公开@@不规范@@,随意性较大@@,想公开就公开@@,不想公开就不公开@@;二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@@@@、不细致@@,让群众如雾里看花@@;三是从部门利益出发@@,公开内容避实就虚@@,形式主义严重@@。这里的原因主要是@@,虽然现在是互联网@@时代@@,但受传统行政方式的影响@@,政府@@还没有做好政务@@公开@@的心理准备@@,因此@@,我们也就看到@@,常有公民依据政府@@信息公开条例申请政府@@公开信息@@,但往往要么石沉大海@@,要么就被有关部门以种种理由拒绝@@。

  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@@,要共克时艰@@,就必须信任人民@@、依赖人民@@、团结人民@@,为此@@,必须向人民公开受危机影响的情况@@,因为只有让人民了解困难所在@@,才能激发人民的智慧@@,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@@。何况@@4万亿元政府@@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@@,无论资金来自财政@@、银行@@,还是国债@@,其最终的买单者都是人民@@。如果找出各种借口@@——借口是很好找的@@——不向人民公布其具体用途@@,即使不出现腐败情况@@,也极可能因使用不当而造成巨大浪费@@。

  所以@@,危机时期更要向社会公开政务@@@@,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@@@@。当然@@,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来保证政务@@公开@@的及时性和有效性@@,提高政务@@公开@@的自觉性@@,使政务@@公开@@规范有序@@。它包括@@: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@@,只要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@@,就应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@@;政务@@公开@@评议制度@@,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务@@公开@@的内容是否真实@@、准确@@、全面@@,时间是否及时@@,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评议@@;政务@@公开@@责任追究制度@@,明确政务@@公开@@工作部门和单位的责任@@,力戒形式主义@@、弄虚作假@@。除此之外@@,还要加强公共财政的建设@@。

  知情权@@、参与权@@、监督权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民主权利@@。要使得这些权利不折不扣地落实@@,就必须提高现有的政务@@公开@@的法制化水平@@,使政务@@公开@@成为各级政府@@施政的基本制度@@。在这方面@@,发改委开了一个好头@@,希望中央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@@能够及时跟进@@,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@@,让政务@@公开@@成为一种常态@@。(作者系@@《学习时报@@》副编审@@)
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