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化时代@@的政党@@变革@@——基于中外实践的比较与@@思考@@

       【摘要@@】当今时代@@是信息时代@@@@,面对@@信息网络的发展@@,没有国家@@@@、没有政党@@能够摆脱其影响@@,各国政党@@都面临信息化发展@@带来的巨大挑战@@。那么@@,各国政党@@如何回应信息化挑战@@,实行@@党建信息化@@、改善内部结构@@、实行@@党内民主@@、扩大民众@@政治@@参与@@@@、密切联系民众@@@@?这是当代政党@@政治@@的重大理论与@@实践问题@@。中外学者的对@@话与@@交流@@,既促进了对@@当今时代@@社会变革@@与@@政党@@变革@@的中外比较与@@思考@@,也促进了中外政党@@对@@回应信息化挑战的思路与@@对@@策的探讨@@,还深化了对@@世界政党@@共性与@@个性的认识@@@@@@。而对@@相关理论的共识与@@认识分歧@@,将有助于深化对@@政党@@政治@@的研究@@。
 
  早在@@20世纪@@80年@@代@@,美@@国未来学家阿尔温@@@@·托夫勒@@就指出@@:“一枚信息炸弹正在我们中间爆炸@@,这是一枚形象的榴霰弹@@,像倾盆大雨向@@我们袭来@@,急剧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据以@@感觉和@@行动的方式@@。”①如今@@,30多年@@已经过去@@,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@@@@、走向@@信息社会@@。面对@@信息网络的发展@@,几乎没有人@@、没有国家@@@@、没有政党@@能够摆脱其影响@@,各国政党@@都面临着信息化发展@@带来的巨大挑战@@!对@@此@@,美@@国前民主党主席认为@@:“谁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@@,与@@民众@@进行沟通@@,谁将主导未来@@。”那么@@,各国政党@@如何回应信息化挑战@@,实行@@党建信息化@@、改善内部结构@@、发展党内民主@@、扩大民众@@政治@@参与@@@@、密切联系民众@@@@?针对@@这一政党@@政治@@的重大问题@@,2014年@@9月@@23日@@至@@9月@@24日@@,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与@@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联合主办@@、国家@@社科基金重大项目@@“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@@党群关系研究@@”课题组与@@上海市党建创新研究基地等共同@@承办的@@“信息化时代@@的社会转型与@@政党@@转型@@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@@。来自德国@@、英国@@、荷兰@@、法国@@、肯尼亚@@,以@@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@@、中共中央党校@@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@@120余位专家学者@@,围绕@@“信息化时代@@社会变革@@与@@政党@@变革@@@@”的中外比较与@@思考进行深入探讨@@,充分探讨了中外政党@@回应信息化挑战的思路与@@对@@策@@,深化了对@@世界政党@@共性与@@个性的认识@@@@;既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@@,也进一步明确了需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@@。
 
  “信息化发展@@与@@政党@@变革@@”的四大议题与@@热点问题@@
 
  与@@会学者围绕@@@@“信息化时代@@的社会变革@@与@@政党@@变革@@@@”这一主题@@,围绕@@“社会变迁@@、技术创新和@@政党@@认同@@@@”、“创新政治@@沟通方式@@”、“重塑党内结构@@”、“改造政党@@@@、国家@@与@@社会关系@@@@”这四个重大理论与@@现实问题@@,就政党@@@@应对@@信息化发展@@的一些具体举措@@,如政党@@如何扩大党内民主与@@政治@@参与@@@@、有效吸引民众@@@@、强化与@@民众@@的沟通@@乃至网络反腐@@等@@,进行了一对@@一的发言@@、一对@@一的点评@@。
 
  就整体而言@@,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@@,过去二三十年@@中国与@@西方@@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@@?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政党@@@@、影响政治@@生态@@、影响政治@@议程@@、影响政党@@认同@@@@?这是与@@会学者共同@@关心的基本问题@@。就中国情况而言@@,信息化发展@@对@@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甚至比西方@@更大@@、更深刻@@,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层面@@、政党@@活动方式层面@@,也表现在党建内容@@@@、廉洁政治@@@@、党的领导方式与@@执政方式@@等层面@@;而且@@,信息化发展@@对@@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并非是单向@@度的@@,而是双向@@度的@@,执政党@@@@对@@信息化发展@@具有重要的引领或@@引导作用@@。对@@此@@,笔者以@@@@“信息化发展@@、社会变革@@与@@政党@@变革@@——中国大陆情况@@”为题@@代表中方首先作主旨演讲@@。就西方@@政党@@而言@@,随着信息化发展@@@@与@@社会转型发展@@,西方@@政党@@对@@公民的吸引力开始下降@@、民众@@对@@政党@@的认同@@度开始降低@@,如对@@欧洲和@@美@@洲@@25个国家@@的抽样调查表明@@:被调查者中对@@政党@@表示@@“信心较大@@”或@@“信心很大@@”的人不足@@20%。②公民对@@政党@@信心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@@:选举的波动性不断放大@@、缺席选举的现象日@@益严重@@、党员@@数量持续减少@@;政党@@既面临着内部的参与@@危机@@,也面临着外部民众@@的参与@@危机@@。对@@此@@,英国@@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变革@@研究所所长雷切尔@@·吉布森@@(Rachel Gibson)教授@@以@@西方@@选举为例@@、以@@“社会的和@@技术的趋势及其对@@西方@@政党@@的影响@@”为题@@代表外方作主旨演讲@@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@@@@、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何明升教授@@分别对@@这两个主旨演讲作点评@@。
 
  信息化发展@@对@@人类生活@@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沟通方式方面@@@@,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人与@@人之间的沟通更快捷@@、更方便@@、更多@@元@@。信息化发展@@对@@政党@@影响最直接的一个方面@@@@,就是@@对@@政党@@与@@民众@@沟通方式的影响@@@@。简单说来@@,政党@@与@@民众@@的沟通@@方式可概括为两大方面@@@@:一是作为整体的政党@@与@@民众@@的沟通@@@@,二是作为个体的政党@@人士@@(特别是政党@@精英@@)与@@民众@@的沟通@@。那么@@,信息网络的发展如何改造政党@@@@政治@@沟通方式@@?这在中西方@@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@@。在西方@@@@,信息网络对@@政治@@沟通方式的影响@@,突出表现为对@@政党@@精英@@(特别是政党@@候选人@@)与@@民众@@沟通方式的影响@@,政治@@的个人化与@@媒体化倾向@@比较明显@@;在中国@@,则突出表现为党组织与@@民众@@的沟通@@@@,整体化与@@党建信息化倾向@@比较明显@@。对@@于这一议题@@,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华教授@@以@@@@“互联网@@时代@@的政党@@与@@社会沟通@@——基于中国情境的现实观察与@@理论思考@@”为题@@、荷兰@@内梅亨拉德伯德大学传媒系助理教授@@莫里斯@@·弗吉尔@@(Maurice Vergeer)以@@“新媒体@@,新的参与@@式政治@@@@?——政治@@的个人化和@@媒体化@@”为题@@,分别作了演讲@@。四川大学政治@@学院黄金辉教授@@@@、中国广播网副总裁伍刚博士分别对@@二位演讲作点评@@。
 
  信息化发展@@对@@政党@@自身的影响突出表现在@@“党内结构再造与@@党内民主@@”方面@@。那么@@,信息化发展@@对@@党内建设与@@党内民主产生了哪些影响@@?这既涉及到信息化条件下党内民主新形式@@、新媒体@@如何影响党内决策过程@@、政党@@利用哪些策略来吸收或@@影响年@@轻成员@@、信息化发展@@对@@党务公开@@与@@政治@@透明@@的影响@@、网络反腐@@以@@及其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党员@@廉洁奉公@@、遵纪守法等一系列问题@@,也涉及到党内民主@@、党内决策民主化@@、党员@@结构变化@@、党员@@招募战略@@、党务公开@@、政治@@透明@@、网络反腐@@、政党@@自律等一系列政党@@政治@@基本问题@@。比较而言@@,2002年@@中共十六大以@@来@@,中国共产党就强调@@“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@@”,开始重视与@@发展党内民主@@@@、致力于以@@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@@;如今@@,反腐倡廉@@、网络反腐@@也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大热点问题@@。就西方@@政党@@而言@@,21世纪@@以@@来@@,随着信息化发展@@@@,几乎所有欧洲政党@@都致力于党内组织改革@@、强化党内民主@@、想方设法招募年@@轻党员@@@@。如德国社会民主党@@2013年@@12月@@通过党内公投来决定@@“是否与@@基民盟进行大联盟@@”;荷兰@@自由民主人民党从@@@@2006年@@以@@来@@,不仅让党员@@投票决定政党@@候选人@@,而且@@决定所有候选人在党内的拟任职位@@。这些做法在西方@@@@基本被视为@@“前景看好的实验@@”,但从@@长远看@@,能否吸引更多@@党员@@@@、能否促进党内参与@@和@@党内民主则有待观察@@。对@@于这一议题@@,上海市委党校政党@@研究所刘宗洪教授@@以@@@@“党员@@选票与@@党内民主@@——对@@‘不唯选票@@’的认识@@”为题@@,法国@@里尔天主教大学欧洲政治@@学院政治@@学助理教授@@久力亚@@·桑得利@@(Giulia Sandri)以@@“加强党员@@的声音@@@@:西方@@政党@@的党内民主新形式与@@党员@@参与@@@@”为题@@,上海市委党校政治@@学部袁峰教授@@以@@@@“党内监督@@、政党@@自律与@@政党@@廉洁@@”为题@@,德国波恩大学政治@@学与@@社会学研究所福尔克@@·贝斯特@@(Volker Best)研究员以@@@@“党员@@的招募@@:采用现代战略吸收年@@轻人@@、建设一个新生代政党@@@@”为题@@,分别作了大会发言@@,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卢先福教授@@@@、英国@@基尔大学克特@@·理查德@@·路德@@(Kurt Richard Luther)教授@@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@@@@、肯尼亚@@内罗比大学政治@@学与@@公共管理学院主任亚当斯@@(Adams Oloo)教授@@先后对@@上述四位发言作了一对@@一点评@@。
 
  就政党@@@@—国家@@—社会关系@@而言@@,在不同@@国家@@@@,政治@@传统与@@政治@@制度不同@@@@@@,政党@@—国家@@—社会关系@@也有所不同@@@@。在西方@@@@国家@@@@,比较强调公民社会@@@@、社会资本与@@政治@@合法性等@@,习惯于从@@公民社会@@角度来探讨政党@@@@—国家@@—社会关系@@,这与@@中国有所不同@@@@。但从@@政党@@执政角度看@@,民心向@@背决定执政成败@@,执政党@@@@最大的危险就在于脱离群众@@,共产党最大的优势也在于密切联系群众@@。在信息化条件下@@,西方@@政党@@如何联系民众@@@@、赢取民众@@的政治@@认同@@@@?这对@@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@@。对@@于这一议题@@,东南大学副教授@@@@、德国某智库兼职研究员延@@·图劳沃斯基@@(Jan Turowski)以@@“不同@@的政治@@制度@@,不同@@的政党@@@@—国家@@—社会关系@@:西方@@各异的政治@@体制@@及其把相互竞争的利益纳入政治@@过程的方法@@:一项理论概述@@”为题@@,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@@以@@@@“执政党@@@@与@@社会组织@@”为题@@,德国海因里希@@·海涅大学杜塞尔多夫政党@@研究所所长托马斯@@·珀甘特克@@(Thomas Poguntke)教授@@基于对@@欧洲@@21个政党@@的数据@@分析@@,以@@“变化中的政党@@@@—公民社会@@关系@@@@:纽带@@的侵蚀@@?”为题@@,中央编译局林德山研究员以@@@@@@“执政与@@政党@@功能@@:对@@欧洲社会民主党执政经验的历史思考@@”为题@@,中国社会科学院徐世澄教授@@以@@@@“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的沿革@@:挑战与@@应对@@@@”为题@@,先后作相关发言@@。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奚洁人教授@@@@、达姆施塔特大学政治@@学院研究员助手西尔维亚@@·潘诺维诗@@(Sylvia Pannowitsch)、北京@@市委党校姚桓教授@@@@、上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商红日@@教授@@等分别对@@上述发言作点评@@。
 
  信息化发展@@与@@政党@@变革@@的若干理论共识@@
 
  通过专题@@发言@@、提问与@@论辩@@,中外学者就信息化发展@@与@@政党@@变革@@的若干理论问题达成了共识@@。概括说来@@,相关理论共识主要表现在以@@下方面@@@@:
 
  政党@@只有适应时代@@发展要求不断变革@@@@,才能与@@时俱进@@、始终保持政党@@生机与@@活力@@。变革是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因素@@;任何政党@@@@(包括其政治@@领袖@@)只有与@@时俱进@@、不断变革@@,才能进一步发展@@、始终赢得民众@@的政治@@认同@@@@。面对@@信息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@@,即使现在人们无法判断其对@@政党@@的真正推动作用@@,但谁也不敢放弃这块天地@@,都希望在社交媒体上保持政党@@的存在@@,以@@跟上技术发展趋势@@。
 
  纵观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史@@,从@@500年@@前的德国古登堡印刷革命@@,到美@@国南北战争期间电报技术的运用@@,再到@@20世纪@@初@@30年@@代@@收音机的运用@@、20世纪@@60年@@代@@电视传媒的运用@@,再到@@21世纪@@互联网@@的运用@@,可以@@说@@,在每一个时代@@@@,新兴信息传播技术都在为领导力的提升带来巨大优势@@。谁善于应用新技术提升领导力@@,谁就会赢得新的时代@@@@、赢得民众@@支持@@。
 
  同@@传统媒体相比@@,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潜力和@@优势@@。信息网络技术在选举乃至政治@@生活@@中的广泛运用@@,能够增加政治@@透明@@度@@、加强政治@@沟通@@、提高政党@@对@@外开放度@@,甚至能够拉开政党@@之间的距离@@,有助于充分展示竞选者与@@政治@@领袖的更多@@个性@@。在不同@@竞选活动或@@政治@@活动中@@,恰当运用信息网络化技术能够使资源强大的政党@@获得更大优势@@;相反@@,糟糕的运用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@@。
 
  在信息网络条件下@@,个性丰满多彩的政治@@领导人更容易赢得选民@@(民众@@)的好感和@@追捧@@。同@@时@@,一些研究也表明@@,在信息化时代@@@@,西方@@政党@@具有下放权力@@、给候选人更多@@自由展示空间@@的趋势@@。
 
  信息技术发展为改进政治@@沟通带来了无限可能@@,也鼓励更多@@的公众参与@@政治@@@@,为政党@@未来带来了无限生机@@。但政治@@沟通的前提是政治@@信任@@,只有在政治@@信任基础上进行政治@@沟通@@,政党@@才能赢得群众认同@@@@。随着共产党从@@@@“革命党@@”向@@“执政党@@@@”的历史转变@@,随着社会发展与@@民众@@变化@@,中国共产党与@@社会的沟通机制与@@沟通方式也应该与@@时俱进地发展@@。
 
  当代西方@@政党@@逐渐衰退@@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@@。这具体表现为党员@@数量减少@@、对@@年@@轻人的吸引力降低@@、党员@@老龄化现象加剧@@。对@@于西方@@政党@@@@衰退的原因@@,与@@会西方@@学者普遍认为@@:一是政党@@以@@前扮演的@@“国家@@和@@公众之间@@”中介角色在当今欧洲大陆逐渐消失@@,公民和@@政党@@关系逐渐弱化@@;二是人们对@@政治@@@@(包括政党@@@@)的信任越来越低@@,以@@至于产生了@@“反政党@@式@@”政治@@;三是其他形式的政治@@参与@@@@(如社会运动@@)与@@组织形式等使人们有更多@@途径参与@@政治@@@@,以@@致于现在公民更多@@采取非传统渠道来参与@@政治@@@@、而非通过政党@@渠道@@。
 
  在当代@@西方@@@@,政党@@有弱化倾向@@@@,但在中国@@@@,政党@@影响力无处不在@@,中外政党@@存在明显的差异@@,即使欧洲各国的政党@@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@@。如在一些欧洲国家@@@@,人民需要更强大的政党@@@@、更好的问责@@制@@。在东欧一些国家@@@@,因为政党@@@@比较缺失@@、比较弱化@@,反而导致了政治@@领导人或@@者政治@@候选者个人化的上升@@。从@@这个角度来说@@,人们对@@政治@@领袖的个人魅力更依赖@@,而非其背后的政党@@@@;但政治@@个人化对@@政党@@政治@@合法性有一定威胁@@,甚至会伤害政党@@政治@@的合法性@@。
 
  对@@于党内民主与@@党员@@发展问题@@,不同@@国家@@的政党@@有大有小@@,大党与@@小党在党内民主模式与@@运行机制方面@@应该存在一定差异@@。当前@@,西方@@面@@临政党@@衰退@@、党员@@人数下降@@、政党@@吸纳力降低等问题@@,而已经拥有@@8600万党员@@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则是合理控制党员@@规模@@、强化党的纯洁性与@@先进性等问题@@。
 
  各国政治@@传统@@、政治@@制度不同@@@@,政党@@—国家@@—社会关系@@不同@@@@,政党@@地位与@@作用不同@@@@。同@@“三权分立@@”的美@@国相比@@,欧洲政党@@在政府@@中发挥着重要作用@@,作为国家@@与@@社会之间的纽带@@功能很明显@@;同@@时@@,在欧洲权力的委托和@@授权过程中@@,“纽带@@”与@@“问责@@”非常重要@@,执政者和@@被执政者之间的关系@@可以@@用@@@@“纽带@@模式@@”来分析@@。从@@政党@@制度角度而言@@,中国和@@西方@@最大的差异@@,就是@@“一党制@@”“两党制@@”“多党制@@”之间的差异@@。从@@政党@@作用看@@,中西不可同@@日@@而言@@,西方@@政党@@势衰@@、作用有限@@,而中国政党@@作用非常强大@@。从@@政党@@领导方式看@@,中西政党@@的领导方式既可以@@是直截了当的@@,也可以@@是间接的@@、通过政党@@政府@@来推动@@的@@,还可以@@通过其他方式@@(如英特网@@、社会组织等@@)来推动@@,等等@@。尽管西方@@社会与@@东方社会有很大不同@@@@、甚至在许多方面@@差异显着@@,但政党@@的有效领导都依赖于其政治@@理念与@@能力专长@@,在这一点上世界政党@@完全一样@@。
 
  对@@于政党@@@@—国家@@—社会之间的关系@@@@,除讲制度层面以@@外@@,也需要注意政治@@理念@@、价值与@@文化层面的内容@@@@,因为政党@@@@、国家@@、社会以@@及三者之间的关系@@@@(包括制度设计与@@制度运作@@)一定与@@文化传统相关@@。我们不一定非要说@@“公民社会@@”,但我们同@@样要尊重与@@保障人权@@,尊重每一个人民的参与@@权与@@监督权@@。没有政治@@理念与@@思维方式的转变@@,就不会有政治@@机制的转变@@;即使有了新的机制@@,但政治@@观念@@未改@@,新的制度与@@机制也难以@@有效运作@@。这是研究政党@@@@—国家@@—社会关系@@需注意的一个问题@@。
 
  在研究政党@@乃至其他问题时@@,当把域外经验拿来@@、试图为解决国内问题寻求借鉴时@@,有的人常常缺乏@@“时空@@交叉和@@叠加@@”观念@@,经常会犯@@“简单比较@@”错误@@。比如当代欧洲社会转型与@@政党@@转型面临的问题@@,与@@中国所说的是否匹配@@?如果研究的问题@@“时空@@”不匹配@@,就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@@“误解@@”与@@“焦虑@@”。这在比较研究中需要注意@@。
 
  信息化发展@@不但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@@,影响人的思想观念@@与@@生活@@方式@@;同@@时@@,也改变着政党@@的生存环境@@、执政环境与@@执政基础@@,甚至也改变着党的建设模式@@、方式与@@方法@@,改变着党的领导理念@@、领导方式与@@执政方式@@。对@@中国共产党而言@@,在面临执政@@、改革开放@@、市场经济@@、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的同@@时@@@@,无疑也面临着信息化发展@@的影响与@@考验@@。这种影响与@@考验@@,不仅仅是技术层面@@、电子党务层面的@@,还涉及到党的建设的理念@@、内容@@、方式与@@方法@@;不仅影响到党的自身建设@@,还影响到党的领导@@、我国现代化建设与@@民族复兴大业@@。
 
  相关理论分歧与@@需要深入研究@@的问题@@
 
  通过专题@@发言@@、提问与@@论辩@@,中外学者就信息化发展@@与@@政党@@变革@@达成若干理论共识的同@@时@@@@,也明显存在争议与@@认识分歧@@,明确指出了政党@@政治@@今后需要深入研究@@的相关问题@@。概括说来@@,相关理论分歧与@@需要深入研究@@的问题@@如下@@:
 
  在信息化时代@@@@,信息技术对@@政治@@生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@@、程度有多深@@?信息技术怎样改变了党@@,是否改变了政党@@政治@@秩序@@、改变了政党@@意识形态@@?信息技术发展与@@政党@@@@“从@@阶级党向@@全民党转变@@”之间是否具有内在关联@@?这有待于深入研究与@@论证@@。
 
  对@@于信息化发展@@对@@政党@@的影响@@,能不能确定一些具体指标进行大数据@@分析与@@量化研究@@,以@@进一步确定信息技术变革@@、社会变革@@、政党@@变革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@@,弄清政党@@政治@@哪些变化是由信息技术发展直接引起的@@,哪些变化仅仅是社会转型的连带效应@@?
 
  WEB1.0和@@WEB2.0作为互联网@@的两个时代@@@@,在技术方面@@存在很大差别@@,具有不同@@的网络化逻辑@@。这对@@政治@@生态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应该有所不同@@@@,执政党@@@@的回应策略也应该有一定的时代@@差异@@。政党@@不宜用回应@@WEB1.0时代@@的思维与@@策略@@,来回应@@WEB2.0时代@@,否则@@,就会因思维惯性而僵化@@、保守乃至落伍@@。
 
  中国共产党在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@@、运用新技术方面@@@@,需进一步解放思想@@、打破旧的框框@@,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整合执政资源@@,有效提高执政能力@@。
 
  中国党政关系@@、党委书记与@@行政首长关系具有特殊性@@,二者关系类似于非对@@称性的商务寡头模型@@,党政权力非均衡@@、书记和@@市长不对@@称@@,书记权力比较大@@、市长权力相对@@较弱@@;虽然党政形式上是分开的@@,但我国党政高度同@@质化@@。在这样的背景下@@,政党@@如何超脱@@、如何重构党政关系以@@强化与@@社会的沟通@@,值得深入思考@@。
 
  在当今时代@@@@,政党@@回应技术发展@@、运用新技术新方式与@@民众@@沟通很有必要@@,但信息技术@@(或@@者说沟通渠道@@)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沟通内容@@@@?有的西方@@学者认为@@,新技术也许对@@沟通内容@@没有多大影响@@,新技术未必能引起政党@@自身变革@@,政党@@未必要被新技术牵着鼻子走@@。有的西方@@学者则强调@@:千万不要把社交媒体和@@大众媒体混为一谈@@,传统平面媒体更多@@强调的是对@@现实政治@@问题的深入分析@@,但在社交媒体上这些内容@@并不太合适@@。在社交媒体上的主要是年@@轻人@@,若想吸引他们@@,就要使用他们的语言@@、针对@@他们的兴趣与@@话题@@。在这一方面@@@@,渠道会改变@@、影响内容@@@@。
 
  在信息化条件下@@,能不能重新建立政治@@信任@@、怎样建构政治@@信任创建更加美@@好的明天@@?政治@@信任问题有没有文化因素@@、不同@@文化因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@@?建构政党@@政治@@信任是否需要考虑个人因素@@、政治@@因素@@?各国政党@@是否有建立政治@@信任的通用方式@@,还是@@因人而异@@、因党而异@@、因地制宜@@?政党@@如何考虑各方面@@因素来建立社会信任@@?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意思@@,也都需要深入研究@@@@。
 
  当代西方@@政党@@在强化@@“党员@@”声音@@、增强党员@@代表力的同@@时@@@@,需要进一步思考@@“增强党员@@的代表力@@”有没有张力@@、有没有边界@@、是否会影响党组织统一@@?如何处理好党员@@代表力和@@党组织的关系@@@@?
 
  西方@@“开放式初选@@”对@@政党@@究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@@,这对@@欧美@@政党@@是否有所不同@@@@?欧洲政党@@向@@非党员@@开放@@,是否会导致党员@@和@@非党员@@之间的矛盾@@?有的学者认为@@,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@@国@@,“开放式初选@@”强化了政治@@家的个人中心作用@@,弱化了政党@@的组织功能@@;但在欧洲@@,组织功能恰恰是欧洲政党@@的强项@@,“开放式初选@@”强化了党的选举功能@@,却弱化了政党@@传统的组织功能与@@代表功能@@。这对@@欧洲政党@@而言@@,究竟是强化了党@@,还是@@弱化了党@@?政党@@基础究竟是立足于正式而稳定的党员@@@@,还是@@面向@@选举中支持你的非党员@@@@?如何避免当前@@赢得了选举却导致传统党员@@与@@支持力量的流失@@?如何权衡短期效应和@@长期效应@@、眼前选举得失与@@政党@@长远发展之关系@@?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与@@思考@@。
 
  在当代@@,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两个方面@@的尖锐挑战@@:一是在社会政策上@@,怎样处理效率和@@公平@@、自由和@@正义的关系@@@@?中国改革怎样摆脱利益集团的束缚@@?二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@@,中国共产党怎么防止生命力衰退@@、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@@?中国共产党一方面@@强调自我进化@@,一方面@@强调加强党的监督@@,在现有体制@@下如何做到@@?
 
  对@@党员@@规模问题@@,中国共产党到底应控制在多大规模@@?党员@@和@@民众@@之比应该控制在@@20:1,30:1,50:1,还是@@80:1?多大的党员@@规模更有利于发挥政党@@在国家@@和@@社会中的作用@@?现在我们控制党员@@规模@@,是否会导致今后党员@@年@@龄结构失调@@,这些都有待于深入观察与@@研究@@。
 
  对@@于西方@@政党@@@@—社会关系@@,可以@@用@@“代表性@@”或@@“授权性@@”纽带@@关系分析@@,但在不同@@国家@@@@@@(即使是在欧洲@@),各国政治@@传统@@与@@现行政治@@制度@@、政党@@制度不同@@@@,人们对@@政党@@的观念@@有所不同@@@@,对@@政党@@组织属性的定位也有所不同@@@@,如英国@@视政党@@为私人组织@@,德国视政党@@为@@“宪政机构@@”或@@“宪政要素的一部分@@”。因此@@,就政党@@@@—社会关系@@而言@@,欧洲可以@@归为一个大类@@,其他国家@@还有不同@@的类型吗@@?即使是在欧洲@@,是否需要对@@政党@@@@—社会关系@@进一步划分@@,以@@什么样的标准进一步细分@@?
 
  在北欧国家@@@@,社会发达@@、社会同@@质化水平比较高@@,政党@@作用比较小@@,大多数北欧国家@@实行@@的是@@@@“多党制@@”,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@@“一与@@多@@”的关系@@。而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@@@@,地域辽阔@@、东西南北发展差别比较大@@,社会不够发达@@、政党@@作用强大@@,实行@@的是@@“一党领导@@、一党执政@@”体制@@,这反映了@@“多与@@一@@”的另一种关系@@。这是否说明@@“多与@@一@@”的关系@@具有多样性@@?在社会同@@质化水平比较高@@的国家@@@@,需要强调差别@@、实行@@“多党制@@”,而在同@@质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@@@@,是否需要强调统一与@@秩序@@、实行@@“一党制@@”呢@@?这背后有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@@?
 
  同@@20世纪@@50、60年@@代@@相比@@,西方@@政党@@现在的确在衰落@@,现代西方@@政党@@不像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那样强大@@、拥有广泛的党员@@基础@@。但是@@,随着中国越来越现代化@@,是否也会出现类似西方@@政党@@衰落的现象呢@@@@?将来的年@@轻人是否也会对@@政治@@失去幻想@@、对@@政党@@不再那么@@忠诚@@、不再那么@@乐于入党呢@@@@?这既需要居安思危@@,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与@@研究@@。
 
  在西方@@@@国家@@@@,政党@@之间既面临着相互竞争@@,也需要跟其他政党@@合作@@、互动@@;政党@@之间有时可以@@成为决策中的伙伴@@,有时成为相互的竞争者@@。在这种情况下@@,政党@@的压力很大@@。在中国@@政党@@体制@@下@@,执政党@@@@相对@@缺乏与@@其他政党@@或@@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沟通的压力@@;那么@@,执政党@@@@如何进行政策反思@@、如何收集反馈意见@@、如何调整政党@@政策@@?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@@,需要深入研究@@。
 
  (本文系国家@@社科基金重大项目@@@@“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@@群众关系研究@@”前期成果@@,项目批准号@@:13&ZD009;同@@时@@是国家@@社科基金一般项目@@“信息化发展@@对@@党的建设的重大影响及其对@@策研究@@”阶段性成果@@,项目批准号@@:12BDJ030)
 
  注释@@
 
  1、[美@@]阿尔温@@·托夫勒@@:《第@@三次@@浪潮@@》,北京@@:生活@@·读书@@·新知三联书店@@,1984年@@,第@@229页@@。www.worldvaluessurvey.org.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