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强调@@“政务@@公开@@”,如果将之理解为及时发布相关信息@@,使公众都能知晓@@,从而提升政府@@运作透明度的话@@,那么这种制度至少在形式上是古已有之的@@。

  “以民察官@@”

  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政府@@思路@@,同时@@在一定范围内听取并应对民众的反馈与要求@@,不仅有利于政策推行和政令实施@@,而且还有助于降低治理成本@@。王安石推行新政@@,先通令@@“榜之诸县@@,凡民所未便@@,皆得自陈@@”;司马光反对新政@@,也倡言明下诏书@@,“不以有官无官@@,凡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@@,并许进实封状@@,尽情极言@@”,无一不是如此@@。

  进一步看@@,一定程度上的政务@@公开@@还能发挥@@“以民察官@@”的监督作用@@。明代洪武十九年@@,朱元璋出令严禁地方政府@@滥设协管人员@@,要求各省布政司及府州县诸司衙门@@,各将本衙门文案书吏和应役皂隶的编制与姓名@@“明出榜文@@,告之于民@@”。凡此皆可归作人事公开一类@@,有助于去除壅蔽@@,提升中央对编制与人事活动的管控@@。

  一张黄榜@@关联千家万户@@

  皇帝即位@@、改元@@、生子@@、疾愈@@,乃至陵阙塌陷@@、宫殿失火这些喜福灾患@@,看似多为与老百姓浑不搭界的皇帝家事@@,其实大有干系@@。按历代相沿的传统@@,凡通报这些讯息的政府@@文告@@,按例多包含有体现@@“皇恩浩荡@@”的恩赦条文@@。恩赦的内容可以涉及多个方面@@,直接关联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是减轻或@@免除由民众负担的徭役赋税@@:如北宋元符三年四月@@,刚即位的徽宗@@,又得一子赵亶@@,喜上加喜@@,“思布惠泽于天下@@”,宣布豁免所有元符二年以前老百姓拖欠政府@@的债务@@,同时@@全部免除元符二年的秋苗钱@@。

  总之@@,广大民众以利益攸关之故@@,莫不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@@“中央文件@@”的准确传达@@。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@@,历史上像这一类政务@@公开@@在效率和准确性上往往是很不给力的@@。直至宋仁宗天圣年间@@,经参知政事王曾提议@@,始将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于政务@@公开@@@@:诏书发布@@,先在有关部门连夜锁门雕版@@,经校勘@@“勿使一字有误@@”交付印刷@@,由都进奏院下发马递铺@@,以日行五百里的速度送达各府州@@。州署要赶快举行集会宣读@@,同时@@“以黄纸印给县镇寨乡村晓示@@”,就是用黄纸印刷供给基层张挂@@,即小说戏曲@@、民间传说中所谓的@@“黄榜@@”。

  古代@@民众最为关心的首先在赋税征收方面@@,因此也是历代政务@@公开@@的重点所在@@。宋代州县起征两税前@@,必须先出榜谕将有关规定详细布告于民@@。曾任县令的李元弼要求@@,光在县署和紧要热闹去处不够@@,还要将榜文@@“小作印板@@,印给耆长@@,每村三两道@@”,由此确保传达到每个村庄@@。

  “透明化@@”不敌@@“打闷包@@”

  以上规定大多是引导官吏施政行为趋向规范与透明化@@的@@,而历来贪官污吏勒索侵蚀@@,多靠暗箱操作才能得逞@@,所以体制内自上而下@@,层层都有隐匿信息@@、阻碍公开的力量@@。南宋高宗皇帝抱怨说朝廷为减轻民众负担一再颁诏@@,科率都有数目限定@@,要求出榜公布@@,使民周知@@,没想到@@“官吏为奸@@,恐民间尽知数目@@,不得而欺隐@@,所以不肯出榜耳@@”。这以后又有校书郎王十朋上疏说现在的@@“监司守令多不得人心@@”,列举三条@@,第一条就是@@“不宣@@诏条@@”。然后一针见血@@,揭示何以@@“不宣@@”的原因@@:因为这些政策和信息都是@@“有便于民而不便于吏者@@”,于是全力隐瞒@@,“故上虽有良法美意@@,下不得而知者多矣@@”。如此封锁@@,遑论落实@@,结果导致@@“宽恤之诏屡下@@,然而实惠未孚民@@”。

  历代相沿的保密传统也是束缚政务@@公开@@的因素之一@@。汉魏时期@@,“漏泄@@”或@@“探知秘事@@”都是严重的职务犯罪@@,不少高官因此罹祸@@。对此@@,有识之士多予批评@@,晚清御史赵炳麟批评@@“近年国家行政多尚秘密@@”,乃使@@“举国之人耳目愈闭@@,视听愈惑@@,以致弊端百出@@”,弊端之一就是@@“司员奸黠者@@”遂得趁机权力寻租@@,加速吏治腐败@@。由此可见行政越不透明@@,官吏越容易以权谋私@@。
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