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去职@@,昨日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@@。在过去的五年里@@,这位富有争议性的发言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@@,也时常卷入新闻事件@@。事实表明@@,他并不忌讳由新闻的消息源演变成新闻中人@@,其个性化的表达往往放大新闻效应@@。对于本次@@职务调整@@,王旭明坦承不舍的心态@@,自称@@“欲哭无泪@@”。由此@@,一位悲情离去的发言人占据了报章和网络的主要页面@@@@,而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反思也趁势而起@@。 

  据不完全统计@@,王旭明共举行过@@100多次@@新闻发布会@@,接受记者采访或@@超过千次@@@@。在国家部委办局的新闻发言人群体中@@,若论与媒体接触的频度及话题的火爆程度@@,恐怕少有出其右者@@。即便他的@@“教育买衣论@@”、“中国教育成功论@@”、“媒体无知论@@”招致骂声一片@@,可至少要承认他对发言人这个角色投入了感情@@,将其作为专门的事业对待@@,而非尸位素餐地敷衍了事@@。仅从传媒与政府@@互动的可能性来看@@,他理应受到尊重@@。

  从王旭明离职的消息被披露起@@,各式评价就开始生成@@。一些接近他的媒体人士多持有褒扬的正面态度@@,夸奖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关系良好@@。而他的@@“直率@@”也成为优点被一再提及@@,显示出对王旭明张扬之个性的赞赏@@。在传媒与行政权力交流常存阻滞的前提下@@,一个想说话也敢说话的发言人曾经出现过@@,不呆板@@,也不会用一贯的沉默对抗社会质询@@,丰富了政府@@对话媒体的另样标本@@。

  考量王旭明的优点和缺点要在发言人制度下进行@@,他的是与非反映的是制度面貌的实况@@,表达的是公众由此@@生成的期待或@@失望@@。实质上@@,一个理想中的新闻发言人@@,并不表现为与媒体私人交情的深厚@@,后者甚至无法构成发言人合格与否的必要条件@@。当记者以私人关系的融洽来表达对王的某种留恋时@@,问题恰恰就隐身在后面@@。如果媒体只能借助私人通道获知政府@@信息@@,新闻发言人的正当性也就泯灭了@@。

  至于是@@否有个性@@,也非新闻发言人的必修课@@。假设王旭明的所有价值仅仅被归结为此@@,恐怕就沦落为他的悲哀@@,也是政府@@发言人制度可堪反省之处@@。事实上@@,王旭明的经历证明@@,政府@@对公共事务的立场与大众感知经常发生错位@@,南辕北辙也是常态@@,只是表现性格会比修正立场更容易办到@@。无论王旭明们如何努力施展技巧或@@展现诚意@@,公众对其成功或@@失败的认知终究要取决于所代表政府@@部门的政策立场@@。

  设置新闻发言人的初衷是要增强权力与大众的沟通@@,发言人背倚公共部门而面向社会@@,要披露政府@@信息@@,形成互动@@。可问题是@@,新闻发言人不是了无牵挂@@、超然物外的@@“公共人@@”,就像谈论王旭明那样@@,一说到成就竟然只能沿袭@@“个性说@@”或@@“关系说@@”,发言人身处的困境明显矮化了这一职位的评判标准@@。公众希望新闻发言人拓展公共话语的对答空间@@@@,而发言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力量却不想这样做@@,或@@着意回避@@。于是@@,分裂成了发言人专业与立场的分裂@@,失落则是大众知情权的失落@@。

  信息公开法规定了政府@@义务@@,新闻发言人是主动达成这一愿景的法定中介@@。他们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多地挣脱部门束缚@@,尽可能深切地投向公共性@@。这是新闻发言人必须要选择的左右之境@@,它们对应于可能获致的职业境界@@。不过也要看到@@,即便王旭明屡屡制造议题@@,表现出创新的强烈意志@@,最后却依然落入窠臼@@,只能凭机巧得分@@,足见此间景况的分裂@@。

  王旭明可以把新闻发言人的生涯当作自己的传奇@@,但除了应许个人荣誉外@@,它还能积攒多少制度经验@@?又能在新闻发言人群体中有着怎样的承继意义@@?对王旭明的赞扬体现出某种无奈的妥协@@,可事态不能止于妥协@@。他的事迹作为个案@@,映衬出围绕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喧哗@@,此一制度的真义不该因此而埋没@@。那是一扇窗口@@,在政府@@朝向公共性转型的过程中@@,它要始终敞开@@。
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