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@@7月@@16日电@@ 美国@@《侨报@@》7月@@16日发表中国时评文章@@《民@@调有@@益于政改@@ 》说@@,中共中央组织部这次@@将民@@调运用于政治生活@@,的确是个历史性的进步@@。舆论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调查@@,而应有@@问责的功能@@,民@@调反映出的民@@意@@,应及时转化成为民@@众看得见的效果@@,而不是流于形式@@。

  文章摘录如下@@:

  中国的千年古训说@@@@:“君@@,舟也@@;民@@,水也@@。水能载舟@@,亦能覆舟@@。” 

  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日前透露@@,将委托国家统计局从今年起在全国@@31个省市区和中央国家机构展开党籍官员满意度民@@意调查@@,作为选拔官员的参考@@。这种自上而下@@、覆盖全党的民@@意调查@@,自中共执政以来还是首次@@@@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@@@@。 

  在西方@@,民@@调功能非常重要@@。无论是新总统上台还是新政策出炉@@,决策者总要先问计于民@@@@,公众的一言一语堆积出的百分比@@,往往能决定官员去留或制度的存废@@。官与民@@在现代政治架构中的互动配合@@,充公体现了权力源自于民@@@@、服务于民@@的本质@@。 

  中国自上世纪@@90年代以来@@,已有@@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民@@间机构开始重视民@@调@@,以此考察经济运行状况@@、项目推广进度抑或产品市场前景@@——这些民@@调涉及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@@,但中组部这次@@将民@@调运用于政治生活@@,的确是个历史性的进步@@。 

  尽管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不容易@@,但具体的操作和落实将更困难@@。 

  事实上@@,保障民@@调的公正@@、中立@@、透明的最好模式应是借助于第三方民@@间机构@@。此次@@由国家行政机构主办民@@调@@,尽管中组部要求下属各级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民@@调正常进行@@,以确保统计独立@@,但民@@众能否客观@@、真实地反映意见值得观察@@。 

  这项针对官员满意度的民@@调@@,当局将会对结果作出什么反应@@,则是另一个议题@@——舆论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调查@@,而应有@@问责的功能@@,民@@调反映出的民@@意@@,应及时转化成为民@@众看得见的效果@@,而不是流于形式@@(比如推动改革官员选拔任用制度@@)。 

  安徽省前年就曾组织过一次@@@@“万人评行风@@”活动@@,历时半年@@、花费约@@20万元人民@@币@@、有@@50多万民@@众参与@@,声势甚为浩大@@。但据说@@因民@@调反映民@@众对政府@@工作的不满意率非常高@@,组织者担心民@@调结果影响投资环境而未予公布@@。 

  在笔者看来@@,这样的情形但愿不要出现在此次@@中组部请民@@众给官员打分上@@。如果出发点不是为了反应最大可能的民@@意@@,如果落脚点不是为@@“权为民@@所用@@,情为民@@所系@@,利为民@@所谋@@”,这样的民@@调岂非一个更大的作秀@@? 

  无论如何@@,中国必须走政改之路@@,而民@@调将有@@益于推进政改@@。
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