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@@2日开通上线@@@@,网站设立网络举报平台@@@@,供公众实名或匿名举报贪腐@@。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网站调研时强调@@,要加强与群众交流互动@@,畅通监督渠道@@,重要舆情要早发现@@、早报告@@、早处置@@。

  “家中失窃@@、二奶翻脸@@、日记丢失@@”,曾被称为@@“反腐三大利器@@@@”。而随着以互联网@@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@@,如今又添了一件利器@@@@——网络曝光@@。“表哥@@”杨达才@@,“房叔@@”蔡彬@@,重庆涉不雅视频的@@21名官员@@,给情妇写@@“离婚保证书@@”的山东农业厅副厅长@@……近年来因网络举报落马的官员越来越多@@,频率越来越高@@,舆论监督的威力日益显现@@。

 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资料显示@@,中国网络空间@@已汇集近@@6亿网民@@。这个不断地生长的网络空间@@@@,为人们表达诉求@@、抨击时弊@@、建言献策@@、沟通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具和平台@@@@。此次@@@@,中纪委监察部开通官网供公众举报贪腐@@,既彰显了中央@@“老虎苍蝇一起打@@”的决心@@,同时也是大势所趋@@、人心所向@@。正如@@《环球时报@@》社评指出@@,“国家核心机构的开放性@@,它们与社会的互动都迈出坚实的步子@@。在纪检这个最敏感的领域@@,如今听到了民意的回响@@”。

  网络舆情不仅是反腐的@@“利器@@”,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@@“晴雨表@@”和道德的@@“风向标@@”;不仅在反腐领域要做到@@“重要舆情要早发现@@、早报告@@、早处置@@”,在党和政府@@的其它工作中也一样要及时听到@@“民意回响@@”。尽管现阶段网上@@存在的诸多乱象还需治理@@,网络环境还需改善@@,但绝不能因此舍弃其中的真知灼见和@@“正能量@@”。

  在人人握有@@“麦克风@@”的时代@@,党员干部越重视网络舆情@@,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越强@@,工作就会越主动@@,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就越强@@;越善于吸纳网络舆情中的意见建议@@@@,包括一些尖锐的刺耳的批评意见@@,工作当中失误的概率就越小@@,群众的满意度就越高@@。能否让汇聚的网络舆情@@、群众智慧为我所用@@,借以推进工作理念@@、思路@@、手段@@、方式的创新和工作作风@@、成效的提升@@,对各级党员干部而言@@,是个不小的考验@@。

  可喜的是@@,现在党员干部中重网@@、用网者越来越多@@。一些身居高位的领导同志也通过@@“上线@@”、“触网@@”,建立了了解民生@@、融入群众的新渠道@@,打开了听取民意@@、洞察世情的新视窗@@。通过网络这个平台@@@@,实现了干群间的沟通互动@@,以及@@“网上@@”听民意与@@“网下@@”解民忧的结合@@。群众通过网络平台@@反映的诸如环境@@、出行@@、医疗@@、治安等方面的急事@@、难事@@、烦心事@@,不再@@“有去无回@@”,不少得到了妥善解决@@。

  不足的是@@,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网@@、厌网@@、怕网等心理@@。有的在@@“家丑不可外扬@@”、“报喜不报忧@@”等心理驱使下@@,一看到涉及自家的问题和@@“负面@@”信息@@,先想到的是怎样去@@“摆平@@”、去管控@@、去消除不利影响@@,而不是积极面对@@,弄清事实@@,查明真相@@,以舆情为镜@@,及时改进工作@@,回应群众期待@@。

  也有一些同志@@,受以往经验束缚@@,工作中只重@@“面对面@@”,忽视@@“键对键@@”。尽管往下面跑得很勤@@,听取意见花的精力也不少@@,但还是找不到问题@@,听不到真话@@。却不知群众对有些问题的议论@@,在网上@@早已@@“炸开了锅@@”。有的甚至等到矛盾激化了@@,还蒙在鼓里@@。有专家指出@@,过去高高在上@@、不深入基层是官僚主义@@,如今不重视网络舆情也是官僚主义@@。这个观点@@是有道理的@@,“键对键@@”虽代替不了@@“面对面@@”,但也有其优势@@。两者兼顾@@,方能相得益彰@@。

  总之@@,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@@、矛盾凸显期@@,把网络作为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@@,把网络问政作为工作的重要载体@@,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的选择@@。
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