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@@@@,“建设职能科学@@@@、结构优化@@、廉洁高效@@、人民满意@@的服务型政府@@@@@@。”[1]这一论述@@,为服务型政府@@@@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确立@@了四大标准和@@四大目标@@,即@@“职能科学@@、结构优化@@、廉洁高效@@、人民满意@@”。建设服务型政府@@@@@@,是中国共产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一个@@重大战略部署@@,标志着我们党对政府@@改革和@@自身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@@。建设服务型政府@@@@@@,既顺应了世界公共行政发展的潮流@@,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@@。随着民主意识@@、法治意识@@、竞争意识和@@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@@,世界各国和@@人民群众对政府@@的期望越来越高@@。在我国@@,特别迫切的是@@,要@@求解决@@政府@@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@@@@,如形式主义@@、官僚主义的问题@@@@;行政审批程序烦琐@@,推诿扯皮@@,效率低下的问题@@@@;不作为@@、乱作为@@,办事缺乏透明度的问题@@@@;一些官员腐败的问题@@@@。总之@@,只有建设服务型政府@@@@@@@@,才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@@,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@@,树立人民政府@@的良好形象@@。

  建设服务型政府@@@@@@,是一项巨大@@、复杂的系统工程@@。根据@@“职能科学@@、结构优化@@、廉洁高效@@、人民满意@@”的四大标准和@@四大目标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@@,当前中国的服务型政府@@@@建设@@,归结起来@@,应具体化为下述@@12项主要@@任务@@。必须加大建设力度@@,才能使之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@@。

  1.深入贯彻以人为本@@理念@@

 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@@,一些政府@@部门及其工作人员@@,往往更多@@的是从@@“官本位@@”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@@,来对待群众@@,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@@、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@@@@,这亟待克服@@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@@,我们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@@@@@@@@,最重要@@的一条就是@@@@,服务型政府@@@@是以人为本@@的政府@@@@。以人为本@@的政府@@理论@@,来源@@于马克思主义早在@@19世纪@@提出来的政府@@官员是@@“人民公仆@@”的观点@@@@,毛泽东曾据此提出@@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@@@@”。邓小平说@@,我们的政府@@是人民的政府@@@@,应该以@@“人民高兴不高兴@@、人民答应不答应@@、人民满意@@不满意@@”,作为政府@@施政的目标@@。江泽民提出@@“三个@@代表@@”重要@@思想@@,要@@求更好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@@,这可以说是服务型政府@@@@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@@。“以人为本@@”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@@,我们党强调@@“以人为本@@”,要@@求政府@@和@@官员必须@@“权为民所用@@、情为民所系@@、利为民所谋@@”。政府@@的权力来自人民@@,必须服务于人民@@,接受人民的监督@@。政府@@出台的每一项政策@@,制定的每一个@@举措@@,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@@,体现人民要@@求@@,为人民利益服务@@。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@@@@,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@@执政理念的政府@@@@,才是服务型政府@@@@@@。

  2.确立@@政府@@职能有限理念@@

  中国要@@破除@@“全能政府@@@@”的观念@@,确立@@“有限政府@@@@”的理念@@。所谓@@“有限政府@@@@”,即@@政府@@的管理职能是有限的@@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@@,政府@@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@@,政府@@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@@“市场失灵@@”和@@“社会失灵@@”。1978年@@实行改革开放后@@,虽然中国逐步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@@,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@@,但是@@,政府@@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发挥着强势的支配作用@@,扮演着@@“全能政府@@@@”的角色@@。一些政府@@部门仍热衷于管理那些管不好也不该管的事情@@,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事情具有既得利益可寻@@。如何从@@“全能政府@@@@”走向@@“有限政府@@@@”,事实上就是@@转变政府@@职能@@、规范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@@,要@@求政府@@实现@@“自身解放@@”。正因为如此@@,我们要@@下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@@,深化行政体制改革@@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@@@@的@@,要@@“深入推进政企分开@@、政资分开@@、政事分开@@、政社分开@@”。以转变政府@@职能为重点@@,加强和@@完善宏观调控@@,减少和@@规范行政审批@@,把政府@@职能切实转变到@@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@@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@@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@@”的轨道上来@@。需要@@说明的是@@,建设服务型政府@@@@@@不能误解为政府@@提供的服务越多越好@@,不能把政府@@当作人民的@@“保姆@@”,不能所有的社会服务都要@@让政府@@部门提供@@,政府@@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有限服务而非无限服务@@;不能把政府@@看作是公共服务的惟一提供者@@,各种非政府@@组织@@、企业单位和@@公民个@@人也是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者@@。

  3.推进政府@@法治建设@@

  中国政府@@自@@20世纪@@90年@@代以来开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@@,但政府@@治理仍存在着@@“人治@@”现象@@。一些政府@@官员往往把自己看作是@@“父母官@@”,而不是@@把公民看成是社会主人@@;只认政府@@为唯一公共管理主体@@@@,而排斥民间组织@@(NGO)等参与公共管理@@;各级官员习惯于操纵权力@@,搞@@“暗箱操作@@”,而不愿意@@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@@”,公开执法@@,接受监督@@;他们更热衷于行政自由裁量权@@,甚至追求超越于宪法和@@法律之上的特权@@,导致了政府@@管理仍存在长官意志现象@@@@,法律形同虚设@@,违法现象@@时有发生@@。当上级领导的批示和@@指示违反了法律和@@政策时@@,下级单位和@@公务员往往是宁可违法@@,也不敢违背领导意志@@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@@@@,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@@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@@。要@@推进科学立法@@、严格执法@@、公正司法@@、全民守法@@,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@@,保证有法必依@@、执法必严@@、违法必究@@。”服务型政府@@@@必然是法治政府@@@@,推进法治建设@@,塑造法治政府@@@@,是发展市场经济和@@民主政治的关键@@,是保护公民权利和@@公民自由的需要@@@@。法治政府@@的形成和@@运行@@,就是@@要@@保证如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使@@“任何组织或者个@@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@@法律的特权@@,绝不允许以言代法@@、以权压法@@、徇私枉法@@。”

  4.推进政府@@民主化建设@@

  习近平同志在@@2010年@@9月@@1日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提出@@“权为民所赋@@”[2]。政府@@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@@,政府@@的政治官员必须经由人民授权才是合法的@@。目前@@,我国政府@@的政治官员主要@@靠选拔任命产生@@,这不利于落实人民群众民主选举的基本权利@@。在现行干部选拔任命制度下@@,公务员的晋升主要@@依赖于上级部门及其领导的信任和@@赏识@@。其结果是@@,公务员层层对上负责@@。由于目前@@中国官员的晋升之路@@,主要@@决定于上级组织部门@@,结果导致官员@@“眼睛朝上看@@”,把主要@@精力用于领会上级意图@@、揣摩领导心思@@,而不是@@“眼睛向下看@@”,更好地为公民和@@社会提供服务@@。时间长了@@,必然在政府@@部门容易滋生异化了的行政文化@@,在一些公务员看来@@,“为人民服务@@”就是@@“为首长服务@@”,“首长满意@@”就是@@“人民满意@@”。如何转变官员@@“眼睛向上看@@”的不正常现象@@呢@@?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组织竞争性的民主选举@@,让人民拥有从若干个@@政治精英中选择行政首长的权力@@。在民主选举的制度之下@@,选票捏在老百姓手中@@,官员就不能无视群众@@,而必须眼睛向下看@@@@。一旦离开群众@@,就意味着自己没有当选的机会@@。由此可见@@,只有发展和@@完善民主机制@@,通过民主选举@@,产生政治官员并将政府@@官员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@@,才能切实保障政府@@官员勤政为民@@。此外@@,政府@@还要@@拓展有效的公民参与渠道@@,通过完善立法听证@@、决策听证@@、价格听证等途径@@,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@@对政府@@治理的影响力@@,将民意测评和@@人民满意@@程度作为评价政府@@的重要@@指标@@。

  5.建立权力相互制约和@@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@@@@

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@@@@,“要@@确保决策权@@@@、执行权@@、监督权@@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@@,确保国家机关按照@@法定权限和@@程序行使权力@@。”政府@@的权力需要@@分解@@,政府@@的权力更需要@@制约@@。英国政治学家阿克顿早就指出@@@@,绝对的权力@@,绝对的腐败@@。对于政府@@权力@@,需要@@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防范措施@@,也就是@@要@@对政府@@权力进行分开和@@制约@@,在政府@@的权力范围内实行分权并建立相互制约@@、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@@。只有建立权力制约和@@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@@@@,才能有效地防止出现任何个@@人和@@组织过分集权或独揽大权的极端情况@@,制止政治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观随意性@@。为此@@,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权力结构划分为@@“决策权@@、执行权@@、监督权@@”三大构成部分@@,使这@@“三权@@”之间相互制约@@,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@@。这样一种@@“三权@@相互制约@@”的权力结构@@,从根本上防止了对权力的滥用@@。

  6.推进政府@@机构大部制改革@@

  所谓@@大部制@@,即@@大部门体制的简称@@,是指在政府@@的部门设置上@@,通过优化机构@@,将相似职能集中在一个@@大的部门中@@,解决@@“左右一样齐@@、上下一般粗@@”的问题@@,按照@@“精简@@、统一@@、效能@@”的原则和@@@@“决策权@@、执行权@@、监督权@@”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@@求@@,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@@职能交叉@@、政出多门@@、多头管理@@,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@@,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@@。2008年@@3月@@中共中央在@@《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@@》中提出@@“探索大部门制@@”,2011年@@国家制定的@@《“十二五@@”规划纲要@@@@》指出@@,“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@@,着力解决@@机构重叠@@、职责交叉@@、政出多门@@问题@@。”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@@,“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@@,健全部门职责体系@@。”大部制改革成为必须推行的决策和@@慎重进行的改革步骤@@。目前@@,发达国家的政府@@组成部门在中央一级一般在@@20个@@以内@@,州省一级为@@15个@@以内@@,郡县则为@@10个@@以内@@。反观我们@@,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七次@@机构改革@@,但国务院组成部门还有@@25个@@,省一级约为@@40—45个@@,县一级约为@@30—35个@@。由此可见@@,政府@@机构大部制改革的空间@@还很大@@。

责任编辑@@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