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@@、电子政务@@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简介@@

经过@@20多年的@@发展@@,我国的@@电子政务@@@@仍然存在很多问题@@。主要体现在不同政府@@部门之间共享信息资源面临信息源多头采集@@,重复采集@@,数据@@命名@@、类型@@、格式差异@@,数据@@不能及时同步更新@@,部门间的@@数据@@不一@@致@@,技术多样化等问题@@,尤其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远远滞后于电子政务@@@@应用发展的@@需要@@,信息资源分散建设@@,政务@@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困难@@,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@@@@整体效能的@@发挥@@。以上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统一@@的@@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@@,使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@@、标准统一@@@@,再借助计算机网络@@、数据@@库等高新技术手段@@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@@。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与交换体系的@@提出@@,为解决以上问题找到了出路@@。

1、基本概念@@

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与交换体系是电子政务@@@@的@@重要基础设施@@。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就是按照统一@@的@@标准@@,对物理上分散的@@各级部门间可共享的@@政务@@信息资源进行编目@@,生成可统一@@管理和服务的@@信息资源目录@@@@,通过互联互通实现逻辑上集中@@,为全国公务员提供准确的@@政务@@信息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@@,实现部门间政务@@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@@。

政务@@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则是在对物理上分散的@@各级部门政务@@信息资源的@@共享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的@@基础上@@,按照统一@@的@@标准形成数据@@交换格式和交换数据@@库接口@@,结合跨部门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的@@需要@@,创建支持协同业务流的@@交换与共享信息流@@,通过信息流定向传递管理机制实现逻辑上集中@@,有利于解决各级部门间信息共享困难@@、信息不一@@致@@、共享实时性不强等问题@@,实现部门间信息交换与共享@@,支持各级部门更好完成@@政务@@协同和决策辅助应用@@。

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和交换体系都是为电子政务@@@@应用提供跨部门信息共享服务的@@支撑平台@@@@,相对独立@@,互为支持@@,合则成整体@@。各级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@@,利用目录体系提供发现与定位信息共享服务@@,利用交换体系提供交换信息共享服务@@。

图@@1 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总体结构@@

2、目录体系总体框架@@

总体框架部分对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的@@整体特性进行了描述@@。主要包括@@:1、目录体系的@@总体结构@@

目录体系的@@总体结构@@如图@@@@1所示@@。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主要由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服务系统@@组成@@,同时还具备软硬件@@、网络的@@支撑环境@@,以及标准与管理规范建设和安全保障@@。

图@@2 目录体系概念模型@@

3、目录体系的@@运行概念模型@@

目录体系运行概念模型如图@@@@2所示@@。各部门依托部门业务系统建立公共资源库和交换资源库@@,提供者从中分别提取山公共资源和交换服务的@@特征信息@@,编目形成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@@,注册@@到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库和交换服务核心元数据@@@@库中@@,分别生成公共资源目录@@和交换服务目录@@。使用者通过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一@@站式服务对政务@@信息资源进行目录查询@@@@。

4、目录体系的@@基本功能@@

目录服务系统@@的@@基本功能主要包括@@目录内容编目@@、注册@@、发布@@、查询@@、维护@@。编目提供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的@@编辑功能@@r注册@@是指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提供者向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管理者注册@@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和交换服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@@;发布@@是指管理者通过目录服务器@@,把政务@@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库的@@内容发布@@到一@@站式系统中@@;查询@@是指为应用系统提供标准的@@调用接口@@,支持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的@@查询@@@@。

图@@3 目录体系工作流程@@

5、目录体系的@@工作流程@@

目录体系的@@具体工作流程是各级政务@@部门对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@@@@编目@@,并通过元数据@@注册@@系统向管理者注册@@@@。管理者发布@@己注册@@的@@目录内容@@。政务@@信息资源使用者通过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一@@站式服务向管理者发送目录查询@@请求@@,管理者将查询@@结果分别返回给使用者@@。目录体系的@@工作流程@@如图@@@@3所示@@。

6、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各标准间的@@关系@@

除总体框架以外@@,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还包括其他五个标准@@:技术要求@@、核心元数据@@@@、政务@@信息资源分类@@、政务@@信息资源标识编码规则@@、技术管理要求@@。各部分之间的@@关系如图@@@@4所示@@。技术要求@@部分对目录服务的@@技术接口进行规范@@;核心元数据@@@@、政务@@信息资源分类@@、政务@@信息资源标识编码规则@@部分对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内容进行了规范@@。


图@@4 目录体系各标准间关系@@

二@@、功能性需求@@

整个目录体系的@@工作流程@@是@@:各级政务@@部门的@@工作人员通过编目系统@@从不同形态的@@政务@@信息资源中获取元数据@@@@,生成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@@,编目完成@@的@@目录存储在编目数据@@库中@@,编目数据@@库中的@@数据@@通过桥接功能@@,存储到各级政务@@部门前置机的@@数据@@库中@@。随后@@,目录报送系统@@将各部门前置机上的@@目录数据@@注册@@到相应的@@政务@@信息资源目录@@中心@@,存储到目录中心的@@接收数据@@库中@@。目录管理系统@@实现对接收数据@@库中的@@目录进行自动有效性审核@@。审核通过的@@目录数据@@进入发布@@流程@@,实现目录的@@@@自动发布@@@@。审核未通过的@@目录数据@@反馈给目录中心管理员进行处理@@,管理员可以进行目录数据@@修改再进入发布@@流程或者将目录退回给相应的@@政务@@部门@@。目录服务系统@@通过访问目录发现接口@@,实现目录的@@@@WEB发布@@。用户通过网页浏览与查询@@@@,实现目录的@@@@浏览与查询@@@@。系统的@@工作流程如图@@@@5所示@@。

图@@5 系统工作流程@@

1、编目系统@@

编目系统@@是用于目录数据@@生成的@@系统@@。系统提供目录自动提取@@、手工编录@@、资源编码及目录数据@@管理与配置功能@@。系统要保证数据@@的@@安全性@@、机密性@@,防止数据@@被恶意用户监听@@、窃取@@;同时也要对系统用户进行身份验证@@,并对其相应的@@权限进行检验@@,防止用户的@@操作超出权限范围@@。故系统需在编目系统@@之上增加权限验证功能@@。

2、目录报送系统@@

目录报送系统@@实现政务@@部门前置机上的@@目录数据@@向目录中心的@@报送功能@@。系统提供信息交换和信息报送分发功能@@。

3、目录管理系统@@

目录管理系统@@主要目的@@是为了构筑一@@个统一@@的@@数据@@管理平台@@@@,并对外提供服务@@。系统实现管理报送系统报送到目录管理中心的@@目录数据@@的@@检查@@、发布@@、审计功能@@,同时还管理当前目录管理中心下属分中心节点的@@创建@@、维护@@、删除等@@,保证了整个目录体系的@@灵活性@@。

4、目录服务系统@@

目录服务系统@@主要目的@@是为了向外界提供以@@Web的@@HTTP动态网页形式为主的@@目录数据@@发布@@服务@@。目录服务系统@@提供了目录查询@@@@、目录浏览及目录导航@@的@@功能@@。用户可以通过属性过滤和关键字查找两种方式进行目录查询@@@@,也可以通过页面@@上提供的@@树型目录结构找到目录浏览目录信息@@。通过目录查询@@和目录浏览@@,根据目录树的@@展开状态@@,完成@@JH向目录导航@@和反向目录导航@@@@。

三@@、非功能性需求@@@@

1、易用性@@

a、系统各功能模块@@,操作风格保持统一@@@@。

b、系统提示信息清晰完整@@,对用户使用有指导作用@@

c、快捷键定义应符合用户习惯@@,避免与@@Windows系统默认快捷键冲突@@。

d、系统状态栏显示当前控件录入提示信息@@。

2、可靠性@@

用户在录入数据@@时@@,未保存退出系统@@,应提示用户@@。

3、易维护@@性@@

用户界面提示信息简单易懂@@,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指导@@,便于用户下一@@步操作@@。如出现致命问题@@,提示信息应显示详细@@,便于维护@@人员排查@@、解决问题@@。

系统代码应符合使用语言规范@@。

4、易扩展性@@

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扩充性@@,使其实现系统的@@抽象化@@、可参数化@@,使系统尽可能地应对业务变化@@,便于加入新的@@业务需求@@。

四@@、小结@@

本章主要对政务@@资源目录@@体系的@@需求进行了详细的@@分析@@,主要包括@@功能性需求@@和非功能性需求@@@@@@。功能性需求@@中@@,对系统的@@主要子系统@@:编目系统@@、目录报送系统@@、目录管理系统@@和目录服务系统@@的@@需求进行了分析和介绍@@;非功能性需求@@@@中@@@@,主要侧重于易用性@@@@、可靠性@@、易维护@@性@@和易扩展性@@等方面@@。

来源@@:本文截选于@@《电子政务@@@@信息资源目录@@体系的@@设计与实现@@》

作者@@:北京邮电大学@@ 刘可@@

责任编辑@@:qinpeng